笔趣阁

妙书阁>隆万盛世 > 第1166章 准备就绪(第1页)

第1166章 准备就绪(第1页)

“增大口径,增加装药量。”

这个念头瞬间就出现在他脑海中,因为在魏广德的印象里,西方这个时期除了大量装备轻型的火绳枪,还有一种需要支架的火枪,一般被称为重型火枪。

这种火枪使用更大口径的弹丸,更多的装药量产生更大的破坏力。

之所以会有两种火枪同时列装部队的情况,其实也是和这个冷热兵器交汇的时代有关系。

不仅是在大明,西方此时士兵也没有放弃沉重的铠甲增加对自身的保护力度,所以普通火枪其实难以打死打伤有重甲的敌人。

所以,这种增大威力的重型火枪就诞生了,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后世反器材狙击步枪的鼻祖。

在后世,一说起明朝的火铳,一般都称为鸟铳,视为一种武器。

但实际上,后世人们议论的明朝鸟铳,更多的是指赵士祯改进研发的鲁密铳,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欧洲火器。

而现在明军大量生产装备的鸟铳,其实是以葡萄牙人携带的轻型单兵火枪为主研发而来。

虽然有些文献资料提到明朝鸟铳的研发,更多还是受到日本铁炮的影响,但实际上明朝和葡萄牙人接触更早,而且通过海战更能获得葡萄牙人的武器。

而同时期的日本虽然已经有铁炮,但还属于初期,不管是生产质量还是产量都极低,不可能是落魄武士能够得到的武器。

所以,按照逻辑推断,明朝的鸟铳应该是以葡萄牙人的火枪为基础,后期或许受到过缴获倭寇铁炮的思路进行过一些改进。

但不管怎么说,此时大明大量装备的鸟铳,其实都是口径偏小,装药量少的小型火枪。

欧洲早期也用轻铳,骑士面对火枪威胁而强化盔甲,火枪手还需要狙击威胁较大的野战炮,欧洲各国经济也不足以长期供养雇佣兵的炮兵,干脆用加大火枪替代,故而火枪才变得越来越重,威力越来越大。

明朝最初获得的西洋火枪应该是一种小口径鸟铳,管长药少,意味着后坐力小而精准,也有人考证此铳也可能是西方骑兵用的。

由于西洋铳适合在南方对付无甲目标,轻且准,所用弹药较轻少,可发射更多次,适合南方复杂的山地,南兵用得较多。

而大明北方的鸟铳则增加了枪管长度,增加了火药用量,目的自然是为了增加有效射程,用来对付北方蒙古骑兵。

这就是大明此时南北鸟铳最大的区别,但是因为弹丸口径差不多,所以威力近似。

这时候的大明鸟铳,针对的是草原上缺少铁甲,以皮甲为主的蒙古骑兵,鸟铳的威力是足够的。

也是因此,大明到目前为止,都没有意识到增加鸟铳口径,增大弹丸重量来提高杀伤力的思想。

实际上,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虽然很高,但许多都是实用主义,靠农工巧匠的技术解决问题。

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刨根问底找出原因。

这种情况持续到了明末的时候,明朝的军工衙门才因为辽东女真的三层甲,开始寻找增大破甲威力的办法。

于是在赵士祯、毕懋康和徐光启等人的推动下,欧洲的重型火枪才逐渐进入大明,成为当时大明北方边军的主要火器。

鲁密铳其实就是一种威力足够大,又介于轻型和重型火枪中的一种。

可惜,现在才万历三年,土耳其鲁密国的使者还没有到达大明,自然也就没有成品的鲁密铳用来做参考。

没有参考物,不过也没关系,魏广德相信自己只要提出思路,大明的工匠们应该还是能够找到办法,研发出大明自己的重型火枪。

于是,魏广德两下就洗好脚,让人准备了笔墨纸砚,随即就开始书写起来。

把保持鸟铳枪管长度的前提下,适当增大枪管口径,装填更大的弹丸,增加装药量提高杀伤力的想法全部写下。

因为这时期铁料的技术水平不算好,所以魏广德也提到可以适当增加管壁厚度,防止炸膛。

其实,这点就算魏广德不写,那帮工匠也是知道的。

但是,魏广德写上去,才好接下来后面的设计思路,那就是给鸟铳前端增加枪夹。

按照这个思路制造出来的鸟铳,破甲威力肯定足够大,但是枪支重量增加,单兵手持更加费劲,同时后坐力提高也会影响到射击精度。

枪管处安装支架,可以完美解决这种新式火枪的稳定性,保证射击精度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